微博:weibo.com/korening
Koren的(主要是)同人创作和一些灵感

从Smile看彩虹曾试图开拓市场的尝试?

原来Smile的内页照还是蜷川实花拍的。除了著名producer岡野ハジメ,hajime okano, "directed by"后跟Jack Danger。Jack Danger这位从Dune制作就存在了,那时是producer和eingineering,应该是大石征裕本人吧。(这些都是从CD内页看到的。)
我发现我在纽约买的Smile是美国版,厂牌挂在Tofu(东风) Records下;这是一个索尼在美推广日本音乐人,存在了没几年的厂牌。西川贵教的T. M. Revolution当时还是第一批。彩虹在巴尔的摩的演唱会,是和当时日本在美动漫中心的文化宣传相关,当时巴尔的摩在搞Otakon。Awake,和HYDE自己的Faith,也由东风推出过。

(这样一想还是略微有点感慨的。可见2004年要进入美国市场,仍然需要和动漫/宅作为亚文化来捆绑销售,厂牌的名字定位就很明显。顺便思考了一下Smile整个的主题和设计——如果这张专辑真的有主题,以下可以发挥很多猜想:
难道Smile一开始,就是为了带有打入美国市场的意图来制作的。伪美式青春朋克的歌,pop的简化美学,加上日本办公室这样的刻板印象……
可能这就是我觉得Smile这张专辑没太多营养的原因。Akwake接在后面,虽然还是国际化意图明显,但是又回到了比较正常的彩虹式沉郁。也许这就是道路上的各种尝试吧,最后还是回归了内核,而且别人——我也好,美国粉丝也好,也确实是因为这一点才真的喜欢。
从这个角度而言,我也不知说什么好。vamps同理,说着,要做一些适合live的曲子;实际上也是为了国际化/ 美国化,放弃自己的内容深度。但最后能唱到流泪的,难道不是——至少得是,黑弥撒那样的选曲。我觉得松本秀人为了国际化去做的Zilch和《3·2·1》是很符合他自己的,也很有工业实验水平,当然这个genre本来就没什么声响。

所以说,美国迷妹可以略带亲昵地嘲笑:他们来过美国,可以说是个美国乐队了。但是这种嘲笑其实是挺轻浮的;因为一面是非常想争取美国认同,一面是不理解所造成的so what,进而引发的善意性轻视。这说明美国并不真正理解,或关心它在国土以外的关系。
之后再去麦迪逊广场花园,除了选歌和舞美比较intense,有一种机会难逢的用力感,水平也奇迹了一把以外,就并没有过于改动风格了,和在日本国内差不多。在这方面觉得日本人些微有些小笨拙——当然,谁也不能确定,美国人/法国人等,到底想从一个对象身上看出、听出些什么;去巴黎做的造型和舞美很迎合,现在想想也有种stereotype reverse的用力感。虽然好看还是很好看……)
图:smile,巴尔的摩,麦迪逊广场花园,巴黎









评论(2)
热度(14)

© Korening | Powered by LOFTER